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
黄石五中 张兰喜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念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中蕴育的。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13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意蕴进行分析,有利于在扬弃的基础上继承和超越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一、 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积淀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价值观念,特色鲜明的价值规范以及具有民族传统的价值标准。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核心价值而言,至少包括这样六个大的方面:
(一)敬畏天地,体察阴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宏大的思想视野和高明的生存智慧。
(二)志存高远,大同理想,百折不饶,愈挫愈奋,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三)家邦一体,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利益至上和深厚的爱国情怀。
(四)上善若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和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五)孝亲以敬,为人以诚,先义后利,扶贫济困,崇尚道德和提倡公平正义的社会风尚。
(六)修身克己,知耻守节,安贫乐道,清洁自奉,高尚的人格和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事实上,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所包含的种种观念,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头。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思维方式和丰富内涵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进行提升和超越,对原有的价值观念做出新的解释和概括,它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灿烂的思想继续流传,有利于激发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机与活力。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和发展动力。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彰显与继承.
中国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奠定了深厚的精神力量,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源泉,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彰显与继承。
(一)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个层面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层面可以看作是从国家发展角度提出的要求。
第一,从古至今,繁荣富强都是国家发展的首要目标。管子从治理国家和国富民强相得益彰的角度来论述了:“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虽然古代治国兴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民财足则君赋敛焉不穷”,是一种狭隘的富国思想,但是促使国家繁荣富强的理念却一直深入人心。
第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强调君权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民本”思想。“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些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
第三,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享有崇高声誉,远播欧洲各国,许多国家都曾派人来中国学习和交流。中国在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属于当时的先进国家。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对和谐理念做了非常透彻的研究和解读。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表述,万事万物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却可以统一协调发展,是真正的和谐。这种以兼容并蓄的态度共生共存,以合理有序的态度谋发展流传千年,对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有重要启示。
(二)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二个层面是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面可以看作是从社会属性角度提出的要求。
第一,自由是人类的天性,是人类思维的本质特征。先秦时期的老庄,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东晋的陶渊明都是追求自由自在生活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是文化自由的一种表现。
第二,原始社会时期,由于生产资料集体占有,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共同分享,享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抱朴子•诘鲍》中便有“曩古之世,无君无臣”的描述,没有君臣区分,人人平等。这种渴望平等的观念一直保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第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成为孔子对夏商周时代社会公正的经典描述。对于侵占公共财产来满足个人私欲,有志之士也给予强烈的批判。《左传•文公十八年》上就有这样的描述:“缙云氏有不才之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积实,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
第四,中国古代社会对“德治”十分重视,强调用君主和官员自身的良好品行来引导和教化百姓。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仍有许多“法治”观念存在,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便十分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韩非子强调要制定和颁布法律,用法律来管理百姓。“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他认为治国之道重在用法律来禁止作恶,因此要重视执法用法。
(三)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三个层面是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面可以看作是从公民建设角度提出的要求。
第一,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屈原投江而死,勾践卧薪尝胆,岳飞英勇杀敌,文天祥舍生取义等故事家喻户晓。由于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格局,子女把对父母的“孝”延伸为臣子对君主的“忠”。于是,古代社会提倡的爱国很大程度上等于忠君。
第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可以看作是古人尽心做事的一种表现,无论是从事哪个行业,都能做出自己的成就。“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儒学家张载对自己人生理想的描述,从中不难看出他致力于发扬儒学,以儒学治国的强烈愿望。
第三,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春秋时期,“信”的概念得到确立并广泛传播。信守诺言,言出必行成为衡量人们品行的重要标准。“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同时,对当时社会中存在的违背誓言和盟约的人进行强烈的批判。“少口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口慝,以诬盛德。”
第四,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墨子提出了“兼爱”的观念,即平等地、无差别地爱所有人,其境界非常之高,以期做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尚书》中则对友爱的作用进行了描述,尧帝“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他以个人的良好德行,使九族、百姓、万邦、黎民都相互友爱,这给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一个良好的启发。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的提升与超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这种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贯穿于每个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引导着每个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然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积极育的价值观念,它的理论来源和实践总结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在扬弃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法途径和思想内容进行提升与超越。
(一)方法途径的提升与超越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应当时刻秉承吸收先进理论,符合客观实际,紧跟时代变化的态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升与超越,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以国际格局和时代背景为视角。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已经深深地扎根于国民心中。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科学的理论,指引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当前,多种社会思潮激荡使得我国的文化建设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就会大量涌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要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
第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政治上在国际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化、科技和教育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格局正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依据。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阶段培育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应当是符合中国当前实际的价值观。
第三,以国际格局和时代背景为视角。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然而国际形势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时代发展瞬息万变,一些价值观念的内涵已经发生变化,亟需做出新的回应与解读。在这种情况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与世情、国情和党情相联系,与当前的热点问题、矛盾焦点联系起来,深刻把握时代脉搏。
(二)思想内容的提升与超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汲取的精华,更深受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及时代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传统文化做出了新的解读和阐释。
第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要求。中国古代的富国思想主要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我们当前所要实现的国家富强,是涵盖所有成员,促进中华民族整体复兴的富强观念。中国封建社会盛行的“民本”思想虽然也重视人民生活,但其实质不民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民主”有本质不同。中国古代文明在以农为本的时代里始终处于世界前列,然而近代以来,统治者闭关自守、盲目自大的统治方式使得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文明提上重要地位,就是要复兴中华文明,恢复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提倡的“和谐”观念,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内涵和外延,小到与邻人相处,大到国际关系,都能体现出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理念。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观念,恰恰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美好前景,是振奋人心、鼓舞精神的价值观念。
第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已存在,在当代中国却有着不同的含义。自由、平等是古代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目标,但由于阶级和所处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理想只能是空想和奢望。经过无数革命志士的流血牺牲,才建成多数人自由而平等的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法律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自由、平等的理念逐渐变为现实。当然,自由、平等都是有范围的,肆意的自由和平等是不存在的,我们所提倡的自由平等观念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法律道德约束下的自由平等,是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由平等。中国封建社会重视德治,也曾经提倡过法治,但是在封建社会皇权鼎盛和等级森严的制度中,最终都化为了“人治”,公正也难以保障。今天,我们提倡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就是为了保障人民利益的公平公正。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观念,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党和国家始终奉行的根本理念。
第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及相关文件中多次提出,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个人品德之中,是公民道德规范的基本内容。在皇权鼎盛的封建社会,古人把爱国情感寄托于忠君之上。今天,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仍然提倡要爱国,但是我们爱的是自己的祖国,而不是某一两个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敬业”观念,是要引导公民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个人的才干,这就是对公民个人的负责和对国家的报效。中国传统的诚信价值观对于今天社会上存在的各种经济不诚信、学术不诚信、日常生活不诚信现象有着重要的警示作用。当今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倍增,使得当代社会亟需提倡“友爱”的观念。可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再提倡的价值观念,更应当是当代中国公民所遵守的价值追求和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