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作春泥,清香如故
——做一株大山深处的幽兰
倪秀兰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
我叫倪秀兰,是阳新县王英镇纸曹吴教学点的一名普通老师。
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给我讲《山海经》里的故事,我记住了那个“逐日”的夸父,在追赶太阳的路上,他倒下了,化作一片让人栖居的桃林;父亲给我取了“秀兰”的名字,他引用孔子的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就做一株深山里的幽兰吧。我没有想到,就因为这个名字,我再也没有走出过大山。三十多年来,我记不清,为大山的孩子们垫付过多少学杂费、医药费,我只记得,我只有一个心愿,一生愿为他们撑起一把雨伞,让他们走出山里的泥泞,走上了阳光的大道,而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零落成泥辗作尘”,唯有清香如故。
一、根,扎在大山的深处
阳新县王英镇的东山村是一个隔山、隔水,贫穷落后的移民后靠村,它南邻通山县黄沙镇,北濒仙岛湖。梓槽吴湾坐落群山绵延的山头上,那里苍松翠柏、桃李芬芳,仙岛湖水在山下荡漾,山上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应该说是宜居之地。可是,因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活困难,纵使是“世外桃源”,也没有人愿意来到这里。
梓槽吴湾有百来户人家,500多居民,村中一直就有一个近似“私塾”的小学校。由于工资低,交通闭塞,工作辛苦,教师像走马灯似的一年换一个。84年春,该教学点又没有老师了,村支书只好四处招聘老师,可是没有一个愿意任教。一年的工资只有300元,且还是白纸条,是谁也不愿意干啊。那时候,我刚刚高中毕业,听说梓槽吴教学点没有老师,学生不能入学,就自告奋勇的来到东山村梓槽吴,拾起别人丢弃的教鞭,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第一次来到梓槽吴学校,发现学校竟然是一个大礼堂。十几张学生课桌凳摆在空空荡荡、摇摇欲坠、破烂不堪的礼堂里。夏天,火一样的太阳从百孔千疮的房顶照射到师生身上,一会儿就汗水淋漓;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得人如坐冰窖。我在这里待了一年,实在有点心灰意懒了。这年的冬天,有一天上课,我把自己想离开的想法告诉了学生,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上学生们一齐哭了起来说:“老师,您不要走呀,您走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有老师啊。”我被眼前的一幕感动了,顿时热泪盈眶,哽咽地说:“同学们,我答应你们,老师不会离开你们。”
我也没有想到,我这一许诺就是三十年。从那天起,我留了下来。这一留,就是三十年如一日!甚至把自己的一生留在了梓槽吴——我在这里恋爱成家,把学校当作了自己的家,真正成了梓槽吴人。
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我也从未忘记提升自我,不断充电。我边教边学,边学边教,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功夫不负苦心人, 1997年我考取了阳新师范,成了拥有“铁饭碗”的公办教师,后来又获得了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文凭。这时,有领导关心我,想调我到条件好的学校去任教,说实话,当时我也有过动摇。可是回到学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一道道求知的目光,我心又软了。我婉言谢绝了领导的关怀:“梓槽吴是个没有人愿去的学校,我调走了,那里的学生咋办?”从此,我就把根扎在了大山的深处,无怨无悔开始了一生的教育耕耘。
梓槽吴学校虽说是学校,其实是一个教学点,最多的时候学生没超过三十人,最少的时候只有十多人,一个班,有多个年级,可是老师只有我一个。在外学习交流的时候,我常常对别人开玩笑,在纸槽吴学校,校长、主任、班主任、教师都是我,且还是复式教学,里里外外一人挑,教学、教研一人搞。每天晚上,我一个人忙于备教、批改或学习,经常是深夜才去休息。有时,湖面上的船儿返航,还能看到山上射出的一束灯光。有一次,有一位开船的朋友笑着对我说,倪老师啊,你窗前的灯,就是我的灯塔,正是夜半灯光照客船啊。
“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把书教好,就要在学习上下功夫。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追求新理念。推行的“愉快教学法”、“动静和谐复式教学法”在王英镇优质课竞赛上评为一等奖,并在全镇推广。《实行激励机制,提高学生素质》获县一等奖。梓槽吴教学点也多次被评为王英人民政府“先进单位”。
二、爱,洒在青青的校园
梓槽吴学校创办时,校址就是吴氏礼堂,可是这连风雨都不能遮挡的地方,怎么能成为孩子求知的乐园呢?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我跟丈夫商量,果断把学校搬到自己的家中,腾出主房做教室。一家七口拥挤在一间破旧的平房里,六七十岁的父母也乐意忍受着艰苦的煎熬。
纸槽吴的父老乡亲被我的举动感动了,他们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大家自发组织起来,有力的出力,有钱的出钱,有料的出料,盖起一个土木结构的平房学校。从此,梓槽吴湾有了一所独立的学校。
但是,这学校没有活动场所,门口就是一个陡坡。由于是土木结构,学校经不起高山上风雨的肆虐,不到几年时间就斑驳陆离了。一天放学,有个学生刚出校门就摔倒在地,为了救护学生,我自己也不小心也摔在斜坡上,造成了腿部骨折。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课,我每天拄着拐杖到学校上课。
此情此景,父老乡亲们既是感动,又是惭愧。没有一个好校舍,怎么能让倪老师安心的教书,让孩子们健康地成长?建一所好学校已是形势所迫,人心所向。家家户户竭尽所能,全员自觉参与、集资,共筹集资金20多万元,终于在1998年重新选择校址,建起一栋两层砖混结构的教学楼。由于学校完全是群策群力建起来的,我就将学校取名为“群力学校”。
三、心,系于学生的身上
我常常把这句话记在我的日记本上: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去爱,就是圣。这就是教育的神圣。
只有把心放在学生身上,你才能真正赢得学生的爱。这里,我举几个例子吧:
吴剑家是有名的“掏蛋鬼”,学习极不用心,打架天天不离,成绩是倒数第一,但我没有灰心,没有放弃,更没有歧视,而是用无私的爱去感化他、去温暖他、去鼓励他,几乎每天都要找他谈心,有一点进步就在班上公开表扬,有时候把吴剑家带到家里给他补习功课,同时在生活上给以慈母般的帮助。“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年下来,吴剑家就判若两人了,他爱上学了,爱学习了,不打架了,温顺得像一只小羊羔。后来,吴剑家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2004年以高分考取武汉科技大学。他每年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要来我家看看。
2005年上学期,一向成绩优秀的陈冬委同学厌学情绪严重,经常是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干脆不来上学了。我上门家访,原来她父母外出打工,姐妹4人由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照看。缺乏母爱的她内心充满了忧郁。为了让她重返校园,我多次耐心地上门做工作,她奶奶深受感动地说:“门槛都被倪老师踩低了一截,你快去上学吧!”该生返校后我主动找她交心谈心,详细了解她学习上的困难,利用双休日给她补课,哪怕是一点微小的进步都及时表扬她,投以赞许和鼓励的目光。功夫不负有心人,陈冬委同学终于找回了自信。可喜的是,2014年中考陈冬委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阳新一中阳光班。拿到通知书的那天,她高兴的来到我家里报告喜讯,并感激地说:“倪老师,如果没有你精心的栽培,就没有我美好的今天!”
因为心系在学生身上,因为情洒在孩子的心田,我就忽略了对家人的关心。
不少家长对我说,你是一位好老师,你的教学成绩就是证明;学校领导对我说,你为学校争得了荣誉,是名符其实的优秀教师,讲课、竞赛、成绩就是见证。同事也对我说,你获得了很多荣誉,也得到了全社会的好评,应该值得。但是,有谁知道我内心的万分愧疚呢!
1989年农历10月9日,我匆匆忙忙吃完早餐,放下一岁多的儿子在家玩耍,就给学生们上课去了。突然,一位家长急冲冲地跑到学校:“倪老师快回去,你家有事!”我急匆匆赶回家中,只见儿子被火烧伤,面目全非,上肢严重灼伤(后来虽经医治,但还是残废了)。我抱起儿子,泪如雨下……可是,我怎么能丢下自己的工作呢?只好委屈丈夫带着重伤的儿子在外四处求医,长达半年之久,却未能守在儿子身旁尽人母之责。
2002年4月,我丈夫突然患病,胃大出血,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被送往王英医院就诊,院方告急,接着送往阳新人民医院,院方也告急,又速送武汉协和医院抢救(在途中多次休克),作为妻子,我本应该始终守在丈夫的身旁,但是学校只有我一个老师,只好留在家里,把重病在身的丈夫交给年迈的公公……
2007年,我挚爱的父亲和公公同时患上绝症,作为女儿,作为媳妇,我都应该尽自己应尽的义务,但我却没有做到。哪怕是到医院服侍一天长辈该多好啊!但是为了学生,直到双亲病逝,我始终没有离开课堂,只能利用假日去看望双亲大人。
近几年来,我的三个儿子也相继成了家。我也成了四个孙子的奶奶,可我依然深感愧疚,觉得对不起亲人:因为大儿媳生产时,适逢上班时间,我走不开啊!怎么办?只好硬着头皮去请亲家母……二儿媳生产时,又没空,只好大儿媳充当婆母;三儿媳生产时,两位大嫂一起去医院做陪护。更令我愧疚的是,长子和儿媳妇离婚,竟毫不知情!
我对不起我的亲人,可是,大山里的幼苗更需要雨露的润泽,教室里孩子更需要我的关爱。
做一名农村教师不容易,尤其是只有一个教师的学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点),就更不容易!特别是长期坚守。上课时间,老师没有病假,什么小病小灾的,只要能下床走路就得到学校上课,(当然,上级领导也沒有这样要求我们)。近十年,我就有两次在上课发病,学生喊我丈夫把我背回家的,一次是阑尾炎,一次是肠炎,晚上医生来我家打针,白天还得到学校上课,因为学生在校无老师照管,你们说,作为教学点老师是多么不易啊!
我默默的付出,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群众的好评,并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支持。这些年来我荣获“合格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语文教师”、“优秀园丁”、“阳新县十大师德标兵”;“中国名师联盟,希望工程园丁奖”;县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黄石电视台来我校制作了专题片《库区深处的孩子王》;不久前又评为“中国好人”“湖北省道德模范”,市“三八红旗手”。
面对各种荣誉和花环,我没有沾沾沾自喜,而是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肩上的责任更大。在教育的园地里,我只愿做仙岛湖畔高山上的一株幽兰,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清香……